第2340章 做赝的精髓-《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第(1/3)页

    景镇远郊,那座被高大香樟树半掩着的青砖小院,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不作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小院静得出奇,仿佛时间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只剩下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低语,如同老人在耳边轻声叹息。

    院门紧闭着,像是尘封的记忆,不愿轻易开启。门楣之上,没有悬挂任何招牌,一块被雨水冲刷得发白的旧木板,孤零零地悬挂着,像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过往。木板上,依稀可见一些模糊的凹痕,那是曾经刻下的字迹,如今却已无法辨认,如同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承诺,只留下无尽的遐想。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特殊气味,那是泥土的腥气、窑火的燥气、釉料的矿物质气息,以及陈年灰尘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独特气息。这是一种无法复制的味道,是时间沉淀和人工技艺完美融合的象征,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独特的 DNA。这味道,像是古老的回忆,又像是神秘的召唤,引人想要一探究竟。

    穿过小院,推开后面的柴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里面别有洞天。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宁静和纯粹,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地道里,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匣钵、垫饼、支钉等窑具,它们是陶瓷烧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见证了无数精美瓷器的诞生。还有成堆的、颜色各异的瓷土,它们是瓷器的原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艺术的源泉。角落里,一只半人高的水缸里沉淀着细腻的泥浆,那是经过无数次淘洗和过滤的精华,是制作顶级瓷器的必备之物。

    一位穿着深蓝色粗布工作服的老人,佝偻着背,头发花白凌乱,像是秋日里被风吹散的芦苇。他的脸上沾着几点泥釉,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匠人的勋章。他正伏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前,那张工作台饱经沧桑,上面堆满了各种工具和半成品瓷坯,仿佛一位老朋友,默默地陪伴着他度过无数个日夜。

    他手里拿着一支极其纤细的特制毛笔,那笔杆已经磨得发亮,笔尖饱蘸着浓艳的钴蓝料,像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他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眼前那个刚出窑不久的素白胎体的梅瓶,仿佛在欣赏一件绝世珍宝。他要在这洁白的瓶身上,用手中的画笔,赋予它新的生命和灵魂,让它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他的动作稳定得可怕,仿佛时间在他身上凝固,手腕悬空,几乎没有一丝颤抖。每一笔落下,都精准而流畅,带着一种庖丁解牛般的韵律感,那是千锤百炼的技艺,也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他仿佛与手中的画笔融为一体,笔尖在他的掌控下,如同行云流水般,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缠枝莲纹。他几乎把脸贴在了瓶身上,浑浊的眼睛里却闪烁着鹰隼般的专注光芒。

    张远和李强踏进这间地道工作室,他们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这份的宁静。

    两人默契地退到门口最阴暗的角落,身体紧贴着潮湿的青砖墙壁,像是两尊石雕般静默不动。

    张远的心跳声在耳畔清晰可闻,李强则双手紧紧贴着裤线,连大气都不敢喘。

    青山居士的笔尖在素胎上游走,那缠枝莲的线条灵动宛转,每一笔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叶片的翻转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图案,而是真正叶子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

    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有的含蓄内敛,有的张扬奔放;花蕾的含苞更是令人惊叹,那种将开未开的娇羞,那种生命力蓄势待发的张力,竟然能在平面的瓷胎上表现得如此立体;莲瓣的舒展则展现了生命绽放的瞬间,每一片花瓣都有着自己的弧度和神韵,都栩栩如生,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绝非那些千篇一律、匠气十足的摹本可比。

    更令人心惊的是那笔触间透出的“古意”——

    那些线条的顿挫不是技法的炫耀,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仿佛能听到三百年前康熙年间那些宫廷画师在景德镇御窑厂挥毫时的心声;料色的浓淡过渡更是巧夺天工,钴蓝料在老人的控制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有的地方浓得像夜空,有的地方淡得像晨雾,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老人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甚至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飞白”和“料刺”,看来都是老人故意为之,那是对古代工艺中偶然性美学的精准把握,都完美地复刻了清三代官窑青花那种特有的神韵。

    这绝非简单的模仿,张远在心中默默想道,这是一种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精神传承,是对那个时代审美和技艺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完美再现。

    时间在这间地下工作室里失去了意义,张远感觉自己的意识都被那支神奇的毛笔牵引着,他甚至忘记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完全沉浸在这场视觉盛宴中。
    第(1/3)页